亲子篇(二) 之 认识儿童情绪与行为
- 爱庭老师 · 马来西亚孩子沟通师
- 2023年6月26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故事自 爱庭老师 | 亲子教育达人
2022年刊登于《妈妈宝宝》杂志@ 亲子专栏

图/网络
小故事简介
苏菲雅(昵称),是个10岁的孩子。她是个主观较强的孩子,在父母眼里,她不容易被大道理、劝说改变自己观点。即便苏菲雅是个学习能力很强的孩子,她因为之前尝试表达发现自己不太喜欢学习了可惜都被父母回击。久而久之,父母对于她无关紧要的态度即焦急又担忧。由于双亲都是受高等教育的,常常给予她的不足很多的批判、激将法手段甚至责罚她的不是。2年的时间,她似乎没有因此悔改反而变本加厉。
苏菲雅的负面情绪与表象行为的直接关联
每一次苏菲雅受到批判、指责与否定,她对负面情绪的反应是直接的。当她的父母每每谈及学业的问题,反感的按钮自动启动苏菲雅的情绪。她显得不想谈、更增加对学习的厌恶感。经过这些不开心日子的洗刷后,就连她也觉得自己越来越糟糕,只是父母不理解。
苏菲雅的情绪与正向行为的直接关联
在我理解了整体情况后,我建议苏菲雅的父母先接纳孩子目前对学习的负面感受(接纳不等于认同,家长们要多留意当中的区别哦)。后来他们发现原来苏菲雅并非真的讨厌学习,但由于她早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得化解之际,加上父母三番四次的“压迫”举动,她从不喜欢演变成后来的“一提就反感”、“别跟我提学业,我讨厌死了”。
父母接纳了苏菲雅所承受的情绪干扰及问题迟迟不得化解的压力后,搁下大人的“我比你懂”“我说的都是为你好”等看法,从谈论问题中顺便看出苏菲雅的光亮面。例如:她其实是在乎学业所以才会受到干扰、她面对这么多压力依然每天回到学业里面对同样的问题,这是一种勇气也是值得被肯定的”。当这两句话从父母口中一出,苏菲雅没有显露之前反感的表情,反倒整个人缓了下来。在孩子心里是怎样的感觉呢? 那是一种“看见”一道期盼已久的曙光。
故事的总结
父母理解苏菲雅的厌恶感(负面情绪的堆积)是经过时间累积持续在内心恶化。父母重新遇见原本爱学习的苏菲雅,而父母与苏菲雅也同意往后的日子彼此要多表达、多聆听、多理解,亲子之间有了健康、气氛和谐的空间商讨问题。
辅助孩子克服行为问题的第一步:
所谓“家是心灵避风港”而不是“心灵逼疯港”----家,不能成为孩子的生活战场。作为孩子的引路人,我们不能让家里成了孩子最厌恶的地方。孩子看到的不是“你为我好”而是您站在敌对点而我必须跟你“抗战”。接纳孩子的情绪不可怕,因为问题总是有出口的。可怕的是我们大人无法抵御内心担忧、焦虑、主观等的干扰,在沟通的过程中直接在孩子的伤口撒了双倍、三倍的盐。
自我反思:
1. 在我认为我的说法都是为孩子好的时候,为何孩子却抗拒变好?
2. 当孩子展现负面情绪或负面行为时,我先看到孩子的不好还是我愿意接纳孩子其实也很辛苦?
3. 孩子毕竟是个身、心、灵还没完全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生命个体,为什么我却期盼孩子能像个大人般成熟、理性、懂事?合理吗?
亲子教育旅途@ 温馨提点
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如果含有大量的专制、强加等元素,孩子的反应往往都会在负面情绪、自我不良好感觉、压迫感、威胁感上点燃。倘若家长们不觉察,只冲着各种道理“迫使”孩子退让、屈服,一定弄巧反拙。当然,孩子还小的时候或许会被“强势力”而勉强忍下,但只要他们开始长大了,睡火山终究会有“苏醒”的一天。这是为何很多父母看到孩子问题恶化了才开始注意家庭教育的问题。
Commenti